(1)什么是冰川?冰川又名冰河,它是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在高纬和高山地区,当地面积雪永久不化时,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便可形成冰,当冰达到一定厚度时,在重力和自身的压力下便可运动,形成冰川。在冰川作用的外围地区,由于气候寒冷,而使大片土地多年冻结形成多年冻土和冻土有关的地貌。所以积雪、冰川和冻土作用构成了高纬和高山地区地貌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营力。
(2)冰川的形成 雪变为冰有两个过程,即新雪变为粒雪,粒雪再变成冰川冰。
雪线:终年积雪与夏季最大融化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雪线以上地区,年降雪量超过年消融量,称为积累区;雪线以下,年积雪量小于年消融量,称消融区。
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多角形的雪花,由于昼夜温度的变化和压力作用,雪花边缘白天增温融化和升华,夜间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壳。当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重新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3)冰川的类型 按形态和规模的不同,可将冰川划分为以下类型:
1)山地冰川:亦称山岳冰川。这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区。这种冰川雪线高,面积不大。按形态和成因的不同,可分冰斗冰川、悬冰川、再生冰川和山谷冰川等类型。
2)大陆冰川:指在大陆气候条件下成冰过程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发育的冰川。它是发育在两极地区、面积最广、厚度巨大、不受下伏地形影响的冰流。其中自边缘向中心隆起、形成上凸形的冰川叫冰盾。如规模更大,表面起伏的大陆冰流称冰盖。南极冰盖的最大厚度可达4276米,面积约1265万平方千米。
3)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由于它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所以叫高原冰川,又称冰帽。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约斯特达尔冰帽,长90千米,宽10~20千米。我国西部高原上的平顶冰川亦属此类型,只是规模较小。
4)山麓冰川:它形成于山区,因冰量大,经山谷达到山麓后继续向外漫流,有的可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并覆盖了大片山前平原和洼地。大如阿拉斯加太平洋沿岸的马拉斯平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而成,面积达2682平方千米。这种冰川可因气候条件的变化,或是退缩转化为山谷冰川,或是扩展成为大陆冰川。
(4)冰川地貌
1)冰斗 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冰期之初,在山坡上的天然洼地内开始形成永久性积雪,洼地边缘及底部的岩石因频繁的寒冻风化作用而破碎,同时冰川沿冰床发生旋转滑动,对冰床进行侵蚀,并将侵蚀下来的破碎岩块从凹地中搬走,凹地底部不断加深,使原来比较浅的凹地变成深邃的、三面陡峭、一面开口的围椅状地形,称冰斗。
2)刃脊 在相邻2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2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越来越窄,最后形成像鱼鳍、刀背一样的山脊,称为刃脊。
3)角峰 2个以上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发展而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
4)U形谷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谷底和谷壁不断进行剥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但不是所有的U形谷都是冰川成因)或冰槽谷。
5)羊背石 为冰川流动过程中在基床形成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
6)悬谷 冰川的侵蚀力是有差异的,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形谷较深。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形谷较浅。因而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冰川谷底高低悬殊,支冰川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冰川
编辑: 来源: 时间:2010-08-25 浏览次数: